近年来,丽水市关工委始终把助学助困作为关工委系统为广大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重要抓手,持续擦亮“浙丽关爱”助学品牌。2024年,全市关工委系统共筹集助学资金和爱心物资2061万元,较上年增加506万元,受助学生1.76万人。三年来连续跨越1000万元、1500万元、2000万元三个大台阶。
一是市外借力。聚焦市外爱心力量助力浙西南革命老区助学帮困工作,通过上门走访、情感沟通、新闻宣传等方式积极争取、对接市外基金会、新闻媒体、爱心人士,引导爱心力量关心关注关爱丽水山区贫困学生。如钱江晚报、都市快报、南湖晚报等省内主流媒体持续多年在丽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故事宣传和圆梦助学工作,仅2024年就结对帮扶284名大学新生,资助金额307.5万元。与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省阳光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多年来连续在丽水开展“温暖来敲门”“圆梦助学”“情暖”系列等助学活动。引导爱心人士开展对丽水学子助学活动,如杭州吴永昌爱心团队13年来在我市资助学生5174人次,资助总金额592.24万元;宁波亚德客国际集团与市关心下一代公益基本会合作,今后5年计划捐资助学1200多万元。
二是市域聚力。从2023年开始,丽水市关工委联合市新闻传媒中心,创设市域关爱青少年慈善品牌——“处州青荷”,包括“助你上大学”“圆你微心愿”“带你看世界”等系列子活动,旨在通过新闻媒体的作用发动社会爱心力量,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两年来,通过在《丽水日报》开设“处州青荷·助你上大学”活动专栏,宣传报道励志贫困大学新生故事,发动社会爱心力量,共结对帮扶96位家庭困难学生,筹集爱心结对资金149.1万元。通过联合狮子会、侠姐工作室、大众社工等社会公益组织,为青少年开展微心愿、红色研学、暑期陪伴等活动,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等问题上,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文化增力。针对青少年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2023年,丽水市关工委联合团市委、丽水大剧院启动“浙丽关爱·艺海生辉”活动,持续开展向丽水新居民子女,困境、留守学生赠送丽水大剧院文艺演出门票。两年来,免费向丽水10所中小学、社区、福利院及企业发放门票6000余张,价值100多万元,组织开展公益演出15场次,受到了学校、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和肯定。自202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丽水市关心下一代名师工作室”的推荐选树工作,按照有名师、有传承、有场地、有队伍、有活动的“五有”要求,首批在大中小院校筛选命名了9家以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为重点、以服务教育青少年为主要方向的品牌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团队,团队育学生”的模式,有效带动和激发校园文化传承发展氛围,引导青少年传承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四、援建助力。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主动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通过导入市外公益组织资源等方式,赴丽水对口支援地区开展助学工作。三年来共为新疆新和、四川古蔺两个对口支援县筹集助学资金和物资249万元。该活动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市关工委联合市新闻传媒中心、省妇儿基金会开展“浙丽关爱·情暖新和”、“我为新疆孩子织围巾”等系列助学活动,为新和县贫困学生捐赠助学资金和爱心物资共计价值78万元。2024年6月、8月,先后两批次组织开展援川、援疆助学活动,通过联合省妇儿基金会、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绿洲眼镜公司,开展“香樟助学”、“快乐的小脚丫”、捐赠体育器材、近视眼镜等项目,筹集助学金和爱心物资170余万元。
五、基金发力。丽水市关心下一代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公益性的社会组织,2024年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基金会成立以来,在青少年思政教育、帮困助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资金支撑作用。市关工委借助基金会换届之机,推进基金会系列改革和优化工作。一是扩展基金会业务范围,将原有的单一助学模式转向青少年全周期的关心关爱;二是将基金会从非公募转为公募,扩大筹资渠道,并增设理事会人数,从原来6人增加到25人;三是积极开展社会筹资。4月份以来,全系统动员筹集爱心基金,王小荣主任亲自带队,深入9县(市、区)企业走访联系、座谈交流,争取企业家对关工委工作的认同和支持。9月份的换届大会上,理事会成员、合作单位共向基金会捐赠款物2858万元。
(转载自《今日丽水》2025年第2期)